AMD 790GX是目前頗受用戶關注的整合主板,這得益於它集成的圖形性能比較強,特別是在有些790GX板載了128MB顯存後,圖形性能得到了加強。但是如果單單使用這128MB的顯存來玩游戲,在高分辨率下就頗顯吃力了,這時我們可以開啟板載顯存和系統內存共享模式來提高系統的圖形性能。同時進行超頻也是提高790GX系統性能的不錯方式,為此我們通過一系列優化方式來發掘790GX的潛力,從而提高它的性能。
一、790GX的架構原理
從790GX的架構(如圖1)來看,CPU和板載的GPU是通過系統的HT總線連接,GPU通過HT總線訪問集成在CPU內部的內存控制器,並讀取內存中的數據,而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共享為顯存的數據。為了提高GPU的性能,就需要提升數據傳輸的帶寬,這樣提高GPU和內存的頻率就可以實現GPU性能的提升。但是這在實際超頻中卻難以實現,因為AMD平台中的HT總線並不能承受過高的數據傳輸頻率。
長期以來,AMD平台的玩家都是將HT總線的倍頻降低,以提高CPU的外頻來得到更大的超頻空間。由於790GX的GPU數據傳輸也同樣依賴於HT總線,從而導致雖然GPU和內存的數據傳輸帶寬都提升了,但兩者之間的數據交換通道帶寬卻跟不上,就形成了瓶頸。
二、顯存優化設置
因此,優化的重點需要解決提升帶寬問題,通過提升外頻來提升HT總線頻率和內存頻率,從而得到更高的性能。TW.WInGwit.cOM先在790GX主板的BIOS的“Internal Graphics Configuration”菜單中的“Internal Graphics Mode(調節顯存模式)”選項中選擇“UMA+SIDEPORT(同時調用內存和板載顯存作為顯存)”,而在下面的“UMA Frame Buffer Size(顯存容量大小,如圖2)”中可以設置調用內存的大小,由於系統內存為2GB,因此共享內存設為512MB的性能最佳。在“UMA-SP Interleave Mode(板載顯存-共享內存交互模式)”選項中選擇“Fine”(調整)將打開隱藏的兩個子選項。其中設定“Inter Leave Ratio SP∶UMA(顯存與共享顯存比例,如圖3)”為“1∶3”;“Inter Leave Size(顯存容量)”為“128MB”,這些參數性能最佳。
接下來設置“SIDEPORT Clock Speed(板載顯存頻率,如圖4)”,它一般為400MHz、533MHz、667MHz幾個選項。在這裡如果選擇“533MHz、667MHz”,將很容易花屏,設置為“400MHz”,那麼顯存頻率就等效為DDR2 800規格。顯存頻率設置越低,那麼外頻提升就越高。雖然廠商在主板的BIOS中沒有給出333MHz甚至更低的顯存頻率選項,但我們可以進入Windows中,通過AMD OverDrive軟件來“軟改”顯存以及GPU、主板的頻率。
三、內存參數設置
由於影響790GX圖形性能的因素為GPU核心頻率、HT總線頻率、內存頻率與內存參數、CPU主頻。其中GPU核心頻率和內存參數是獨立的,調整它們不會影響其他項目,而另外三項卻是相互關聯的,這樣就需要找到各個參數之間的平衡。關於內存參數的設置,在不影響穩定性的前提下,盡量將延遲優化至最低,通過主板BIOS、Memset(如圖5)或OverDrive軟件都可以進行設置(不同軟件的選項名稱會有所不同)。
●“Refresh Mode Select”對帶寬影響較大,將它設為15.6,將帶來十分顯著的圖形性能提升。
●“Write to Write Delay(tWRWR)”對性能影響同樣較大,設為1可提升較大的圖形性能。
●“Read/Write Queue Bypass”對於帶寬有一定影響,設為16×的性能較好。
●“Queue ByPass Max”對帶寬有一定影響,值越大越好,建議設為10以上。
●“Max Asynchrone Lantency”值越小越好,一般不能低於6ns,建議設為7ns。
有了前面的准備工作,就可以試著調節外頻和倍頻,在保證系統穩定的條件下,尋求最優的設定參數,既能發揮出內存性能,又能讓HT總線足夠高。主頻為2.6GHz的AMD Athlon X2 5000+黑盒版CPU可以輕松超頻,在OverDrive軟件(如圖6)中設定內存頻率為667MHz(333MHz×2),HT總線倍頻為5×,頻率為200MHz×5=1000MHz。外頻越高越好,以10MHz為步進逐級提升外頻,如果遇到不穩定的情況,則將外頻降低10MHz的一半5MHz測試,直到外頻穩定為止。
通過反復測試,最終外頻可以達到400MHz,倍頻為8.5×,主頻為3.4GHz,GPU頻率為1GHz。至此將帶來80%以上的性能提升,同時還有更多的可調空間,大家可以多試試。
From:http://tw.wingwit.com/Article/Common/201309/42.html